花垣县锰、铅锌资源丰富,素称“东方锰都”和“有色金属之乡”。由于过去发展粗放、隐患突出、污染严重、矿难频发,矿业经济举步维艰。2010年8月起,县委、县政府按照“抓整治、推整合、保产业、促发展”的思路,对锰、铅锌矿山实施全面停产整治。对纳入整合的797个矿硐进行封堵;对非法、没有纳入整合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430个矿硐,实行永久性关闭。在此基础上,将矿山划为5个锰整合区域和36个铅锌整合采区,科学确定整合主体;督促企业按照上级有关部门专家设计的开拓系统,县里提出的“八个一律”、“五个统一”和“一个采区或区域、一个采矿权证、一个法人主体、一套开发利用方案”要求,强力推进整治整合。
具体运作上,该县突出三个重点。一是办点做样。按照“典型引路、重点突破、分类推进、全面铺开”的思路,将基础条件好、业主积极性高的矿区作为整治整合样板,集中时间和精力率先突破。二是灵活确权。按照“尊重历史、兼顾公平,求大同、存小异”原则,采取收购兼并、股份合作模式和“矿硐数+进尺”等资产评估方式确定股权,实现以大并小、以优并劣,促成资源整合。三是倒逼推进。实行“一个采区(区域)、一名县级领导、一支监管队伍、一定完成时限”,对超过整合时限的矿区,以关闭退出方式实现整合。
整治整合中,花垣创新矿山监管模式。成立10个县级领导牵头的工作组,常年实行“一对一”责任捆绑、“点对点”监管服务;强化企业主体责任,组建300多人的矿山保安服务队伍,对矿山实行“拉网式”巡查。
实行“人防技防”相结合,建成矿产品流通监控系统、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,并在20座重点尾矿库安装气象自动观测仪;4个锰区域、1个铅锌采区建成矿区视频监控、井下人员定位及通信联络、电子考勤等信息管理系统,矿山监管实现质的飞跃。
经过两年来的攻坚克难,花垣矿山整治整合取得决定性胜利。锰矿山由31个矿权整合为5个,其中4个区域取得“三证一照”,实现合法规范生产;铅锌矿山纳入整合的36个采区全面完成整合,其中27个通过省、州安全整改验收,实现合法、有序、安全开采。尾矿库整治成效显着,已有40座库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,12座库完成闭库。
锰锌加工企业战略整合重组同步推进,实现矿业转型升级。县内8家电解锰企业横向整合组建东方矿业公司,按照“等量置换、同步淘汰落后产能”方式,启动年产15万吨无硒高纯电解锰及精深加工项目,成为全国同行业整合升级典范。电解锌行业纵向整合取得重大突破,形成“采、选、冶,精深加工”一条龙两大矿业集团。太丰集团控股、参股14个铅锌采区,6万吨电解锌扩规项目投产,形成年产10.5万吨电解锌产能,成为全州首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电解锌企业;三立集团控股、参股18个铅锌采区,并与18家浮选企业和2家冶炼企业实施整合重组,盘活资产20亿元,电解锌产能扩大到14万吨, 10万吨浸出渣等5个技改项目正加快建设。
通过整治整合,花垣矿业开发秩序得到规范、安全基础得到夯实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、企业素质得到提升、矿区社会持续稳定,综合效益得以显现。全县矿硐总数由1227个减少到204个,压减率达83%。今年1至8月,该县工业增加值比增8.6%,单位GDP能耗下降5%,资源消耗量减少近60%,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;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88%,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,安全发展实现质的提升。整合后的矿山建立法人治理结构,完善现代企业制度,告别了“家族式”、粗放型管理。
矿业整治整合的“花垣模式”,受到省、州党委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褒奖,但花垣的决策者认为工作尚处于积极探索、先行先试的初级阶段。为巩固和深化整治整合成果,该县今年7月启动“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”矿山示范区建设,主要任务是加快矿山标准化建设、加快矿区生态修复、严格依法规范开采、构建文明和谐矿区。通过实行“一区一策”、示范带动,目前60%企业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,70%地下矿井建立安全避险等“六大系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