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期熊市,宏观环境不乐观
从周期的角度来看,大宗商品已结束“黄金十年”并处于熊市周期,重工业供应弹性较小、需求弹性相对较强的特点,使得行业产能增长难迅速掉头,而下游消费增长陷入萎靡。在上游矿物原料的相对紧缺尚未到来之前,有色金属难改供大于求的弱势格局。
今年中国高层在一系列国家战略层面的做出积极布局,但实体经济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。弱经济周期下内需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,虽然中国央行持续释放流动性,且政府退出更多刺激政策,但实体产业供需未见明显改善,经济刺激政策对实体经济程度非常有限,铜市面临“望梅不止渴,画饼不充饥”的尴尬局面。
国际方面,美国近阶段经济数据表现偏乐观,尽管围绕美联储是否9月加息的争议刺激美元指数大幅震荡,但无论从美国经济整体向好,还是从美联储官员表态来看,美国将于“年内实行
首次加息、且此后利率将缓慢提高”仍将是大概率事件,考虑到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普遍宽松,唯有美联储倾向于加息,下半年美元指数居高不下或压制商品深陷熊市泥潭。
事实上,近期新兴市场面临更多唱空的声浪,债券之王格罗斯日前警告新兴市场货币在崩盘,通缩在加剧,而法兴也呼吁新兴市场准备好97年危机重演,美银更是预言新兴市场的雷曼时刻来了。虽然这些预言未必成真,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,新兴市场正面临2008年以来最大的考验。今年以来多家国际机构下调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预期,世界银行更是警告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风险。,在宏观经济趋势不甚明朗,且金融市场信心仍显不稳的背景下,“铜博士”的金融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注定其在当前环境下难独善其身。
从资本角度来看,受制于资金逐利及监管加强影响,近年来国际投机及对冲基金纷纷撤离市场,而信用风险也令银行业对原本活跃的融资铜贸易加强管制,金融属性的下滑使得铜市不复过往的抗跌性,考虑到铜价相比其他商品距成本线更远,铜价或更具下跌的空间。
供需转弱,铜价重心下移难改
从季节性角度看,国内铜市期现价差往往在3-6月份的传统消费旺季处于上升阶段,随后到年中达到全年期现价差的最高点后转弱,这种季节性价差回归规律具有较明显特征,当前国内铜冶炼加工利润仍较高,下半年铜供应潜力旺盛,而需求端在国内政策刺激下未见明显改善,现货铜转入供大于求的偏弱格局。根据国际铜研究组织数据显示,2015年全球矿山铜产量预计增加5%至1950万吨,而2016年料增加至2050万吨,预计2015年全球精炼铜市场存在小幅供应过剩。
从国内现货来看,截止8月19日上海电解铜现货对当月合约报价在平水-升水40元/吨左右,早盘平水铜主流成交价在38640-38740元/吨,升水铜主流成交价在38660 -38800元/吨。铜价延续跌势,市场保值盘获利流出,进口铜占供应主流,整体供应较为充裕,尤其好铜占比较多,中间商欲吸收贴水货源,无奈难觅贴水平水铜,下游按需接货,成交以中间商为主。
从进口进口方面,截止8月19日上海电解铜CIF(提单)溢价报在95-105美元/吨,铜保税库(仓单)溢价95-105美元/吨,两者溢价报价缓慢上升;沪铜现货与三个月LME铜比值在7.72左右,三个月铜沪伦比值在7.64左右,现货进口铜盈利约300元/吨,三个月远期进口铜倒挂约380元/吨。铜内外比价有所回升, LME注册火法铜提单报价在100-110美元,而仓单基本上在100美金左右,持货商报价较坚挺,但进口市场交投气氛冷清。
汇率改变后人民币贬值,贸易商进口铜的利润空间会大幅收窄甚至出现亏损,在这种状况下,贸易商进口铜的积极性会大幅受挫,未来铜市进口量将呈现明显下滑的态势。而从出口来看,政府调整汇率后旨在鼓励出口贸易,铜市亦不例外,尤其是在当下,国内需求持续疲软,而供应持续增加的情况下,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将会瞄准出口增加出口量,缓解国内供应过剩的局面,但当前铜市内外比价及海外现货铜升水尚难提供出口机会,下半年国内铜市供大于求或难大幅改善。
值得注意的是,8月中上旬有消息传“国储出货”,对此消息尚无官方回复,但国内铜现货市场出现大量进口好铜密集抛售,确实有挑动市场神经之嫌,加之下游需求确实不旺采购不多,成交量持续萎缩。据行业机构对下游铜材企业调研小施,部分企业安全库存最多3天,大多采取按单采购方式,目前订单能生产到9月中下旬,“金九银十”带来的提振有限。
展望铜价后市,金融市场在短期事件冲击过后,未来铜价仍将更多受到宏观、供需及资金等方面主导。当前有色等大宗商品在资金和市场情绪主导下的行情波动被放大,以铜为首的大宗工业品仍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,投资者应谨慎区别市场短期波动和整体趋势,笔者认为铜为首的大宗工业品反弹持续性存疑,操作上建议有色投资者逢高沽空思路,中长期则维持相对悲观看法。